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卡爾手記】買債買股大不同

債劵投資在香港可能大家都比較少聽聞,除左之前政府發行過轉手即賺一千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 )以及銀色債劵之外,大家或者都無點考慮過債劵投資。相對香港股票市場,債劵市場的確不太成熟,即使過往有提及過發展伊斯蘭債劵,從而吸引更多全球各地不同的投資者,不過一直都不見有很多的進展,總之債劵投資在香港可能還不如車位投資般受大眾市民歡迎。

不過,香港人較少認識債劵並不代表債劵市場就微不足道。債劵作為典型的投資選項之一,一直是資產配置當中常見的一員,我們日常見到的強積金當中的基金大部份都與債劵息息相關。為了平衡一下大家的資產分佈我亦希望淺談一下債劵的一些基本信貸分析。

信任都要分級數?

簡單而言,債劵投資就等同借錢。債劵發行人就是這筆債劵的債仔,而債劵投資者就當然是債主啦!理論上一個原本只需要有債主債仔的借錢行動,在實際的債劵市場上卻多了不同的機構參與在內,其中一個就是評級機構。評級機構的功用主要在於決定該債劵的信貸評級,從而反映出該筆債劵的信貸風險及決定債劵的最終票面利率(Coupon rate),對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劵尤為重要(先不在此討論私募債券及沒有評級的債劵,以便集中研究債劵背後的信貸風險)。

雖然評級機構這個名字非常有權威性,不過全球其實都有很多評級機構,連中國都有自家的評級機構。然而評級機構實際公信力卻各有不同某些中國評級機構便會將很多中國公司都評為AA甚或AAA的水平,基本上所有被評公司都是好公司。不過現時市場上仍有三間廣泛認同的評級機構,包括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因此對債劵方面的信貸風險分析亦會由它們開始研究。

要前景倒不如要穩定

三間評級機構主要都是集中於業務及財務風險這兩個方面作出分析。在業務風險方面,基本都離不開對收入及利潤率的量化分析,只不過相比起股票分析中對淨利潤的著重,信貸風險亦同樣留意EBITDA (息稅折舊前利潤),因為當中所反映的會更與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更有關連性。當然,信貸風險不只是單單看重收入及利潤,更多時候亦會考量公司所面對的國家及行業風險,就如一間收入龐大的中國地產公司如恒大,所面對的經營風險其實比芬蘭小國的電網公司還要大,因為地產商的銷售表現受經濟影響,反而負責輸電的電網公司在任何時候都有穩定需求。

與分析股票一樣,業務風險分析亦包括了對競爭優勢及市場地位的研究,不過有別於股票追求前景增長,這種分析更著重於業務表現的穩定性、業務及地域多元化、將來收入的固定保證、法律上提供的保護等等,即使同樣處於香港地產行業,規模較小的太古地產風險也不見得比長地更為高,反正就是不求大富大貴,但求生生性性。

在財務風險方面,分析主要集中在債務對利潤及現金流的幾個比率,例如來自營運現金流 / 債務及債務 / 息稅折攤前利潤,核心的概念離不開債務越少,利潤越高,現金流越高,風險便越低。財務風險的分析通常較為刻版及直接(計算當中涉及很多財務報表上的項目,日後再詳談)。

風險都是自行分析比較好

信貸風險基本上離不開業務及財務兩方面,不過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需要審視例如有私募基金作為擁有人),日後有機會再作討論簡言而之,債券的信貸風險分析都只是研究債仔是否可以還錢給債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