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直樹教學】風險只是波動性?


大家有沒有試過看中一個投資時,只想像如果它上升多少百份比你就會賺多少?又有沒有試過查看基金表現時就直接看年回報及累積回報?因為你的投資決定都陷入了以回報率作決定的陷阱。


風險愈大,回報愈高,風險回報應該一拼考慮,此乃早前文章提及過的。究竟人們應該如何在不同情下闡釋「風險」呢?這其實取決於你個人的情況和你衡量的因素是什麼。可以是一項投資的虧損金額、可以是無法實現個人長期財務目標的可能性等,例如:退基金受人眼中的風險,可能是未能履行予退休老人穩定收入的不確定性。風險亦可是考慮所有可能性的情況下的潛在損失。

一生中最大的風險
很多人認為投資的目標回報應該是愈多愈好,賺愈多錢愈開心,不過你未來需要的金額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實際上需要的金額。如果你以「愈多愈好」的心態去衝量自己的實際需要,就很容易高估到自己的目標金額,絕對會為了達到目標而錯誤地承受了過高而無謂的投風險,更容易在投資道路上鑄成大錯,得不償失。儘管精準的預算並不容易,但至少大概有個合理的數字而不再是「愈多愈好」。

每一筆金錢儲蓄都應該有特定的財務目標,通都是用作支的某項債或義,可能是退休後的收入需求、房子首期、子金教育基金等,而投資組合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令自擁有足夠的資金去應付各項不同的目標。未能成功累積足夠資金應付財務需就是風險,所以每個投資者都應該清楚自己最低需要的金額是多少,才能明確地朝目標進發。

風險是波動性?
為了方便量化風險,學術界一般將風險定義為特定期間內價格或回報率的波動性。波動性是以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去量度,用以衡量某數據與該數據的平均值之間的平均差異數。舉個例子,假設某項投資的平均回報為3%,標準差是5%,代表其與平回報的偏差為5%,有時候高一點有時候低一點,平均起來就是差5%,而統計學常態分佈角度,長期而言此投資的回報率有68%的機會落在-2%8%之間。

坊間大師常提及的保歷加通道其實亦是以標準差以成的一條通道,說明價格波動在通道內行走的可能性,說到底亦是統計學而成。對投資新手而言,標準差的計算、保歷加通道的運用等可能太過複雜,亦不想於此詳細解釋。

在財務的世界裡,投資者可以以標準差與回報的數字,大概了解某資產類別的歷史風險,加上回報率的比較後,我們更不難發現股票的風險較高,故平均回報率亦較高,債券則相對較少,此乃風險愈大,回報愈高的量化角度。

再次提醒一次,波動性只是風險的其中之一,只是學術界為了方便量化故成為大眾普遍接受,你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的。

讀者們不妨在投資前了解一下你心儀或手持資產的波動性,你要種植一棵合的大樹,就必需要了解它的脾性,自己承受不到或者能力不足,就要承認錯、及早放手改變策略,長痛不如短痛不要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