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卡爾手記】下一個金融海嘯?

德銀,下一個雷曼?

近日傳出德銀因08年前誤售住房按揭證券而要受到美國司法部罰款140億美元,然後德國政府又指出不會救助德銀,令大家都即時擔心起來,一時就傳德銀將會成為下一個雷曼,一時又傳歐洲隨時出現銀行崩潰,甚至亦有人話今次是歐盟與美國的政治的較量。不過講咁多,究竟德銀是否真的會破產,成為下一個雷曼?我嘗試以市場暫時關注的兩大問題作一個簡短的解畫。

140億美金?你唔好去搶?

美國司法部近年的罰款行動的確有如搶錢,當局以08年金融海嘯前誤售住房按揭證券為由已經先後向美銀,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金機構收取數以十億美元計的罰款,可見當局不是第一次就這類事件向金融機構出手(相信亦不會是最後一次),但過往數次所收取的罰款亦沒有任何一次超過60億美元(見下表),而以當年德銀在住宅按揭證劵只有6.4%的市佔率來說,罰款水平在60/70億美玩已算是十分嚴苛,140億的罰款就簡直屬於不尋常。

金融機構
20042007年住房按揭證券市場佔有率
罰款日期
罰款金額(億美金)1
摩根大通
17.98%
19/11/2013
$31.0
花旗
4.94%
14/7/2014
$43.0
美國銀行
16.48%
21/8/2014
$59.0
摩根士丹利
3.11%
11/2/2016
$28.0
高盛
7.35%
11/4/2016
$26.0
(1)由於德銀已經向其他政府機構及消費者方面作出賠償,因此上述罰款亦只是包括過往美國司法部就住房按揭證券事件向金融機構作出的罰款。


因此我仍然十分懷疑美國司法局最終能否要求如此不合理的收費,我偏向相信罰款最終會遠低於
140億美元,而以現時德銀的撥備水平而言,其資本水平應該亦不會被嚴重削弱至陷入破產危機。

嚇死人的衍生產品持倉

根據德銀2015年的年報當中指出,德銀的衍生產品持倉價值高達47萬億的水平,然後市場上就有人不斷批評德銀的驚人持倉是德國GDP過十倍,亦是歐盟GDP的數倍,如果產品違約就會對整個歐盟造成無窮大影響,令整個歐洲陷入危機…(下刪數百字)

不過種說法帶有一定的誤導性,當中有人嘗試以整個名義價值來反映德銀的衍生產品風險,但如果要造成如此嚴重的問題,首先需要所有產品都需要出現違約,即當中的產品皆要變為毫無價值,但實際上很多衍生產品都有對沖機制,當中銀行所承受的風險並沒有所述的名義價值般大。當然德銀亦持有一些複雜的衍生產品,這些難以估值的資產亦會提高了德銀潛在的風險,但整體而言,市場所指的47萬億衍生產品風險未免有點言過其實,而很多時候都更似是標題黨居多。

雷曼還是蘇皇?

很多人將德銀與雷曼相比,認為德銀現時的危險情況有如雷曼當年的模樣,有不良資產,高杆槓水平,未能聽過美國聯儲局的壓力測試,基本上德銀現今就是一間問題銀行,可比倒閉前的雷曼。

但我並不太認同雷曼可與德銀相比,最根本性的問題在於雷曼充其量也只是一間劵商,跟德銀不盡相同,雖然德銀早已由過往的商業銀行演變成一間依賴投資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但仍然難以否定德銀在歐洲的確有貼近民生的零售銀行業務以及商業銀行業務因此與其說德銀好比雷曼,卡爾認為德銀更像蘇皇(蘇格蘭皇家銀行)。蘇皇在零八金融海嘯前同樣屬於全球性金融機構,具有投資銀行的業務卻又是英國當地重要的零售及商業銀行,但零八金融海嘯到來後,大量不良資產不斷湧現,整間銀行出現嚴重虧損,最後就由英國政府救助,當中都是由於蘇皇與整個英個企業以至民眾關連甚廣,如果倒閉後將面臨難以想像的後果,正正又是一個too big to fail的好例子。

同樣地德銀亦有類似情況,雖則德國總理表示不會對德銀作出援救,但面對德銀在德國甚至歐盟具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如果真的出事,政府都會選擇坐視不理?恐怕只是口裹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到最後出事都是會求助。所以德銀又怎可能成為雷曼充其量只是蘇皇只是現在臨近大選年,又有哪個政黨希望在此時為德銀這個麻煩事件出頭?等大選完結後可能又會有不同說法了。

德銀前景仍步步維艱

基於德銀的重要性,要想德銀成為雷曼的確比較難,始終政府的支持是不能被忽略的。但即使可以避免成為雷曼,變成蘇皇般由一間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大幅度縮減至一間地區性銀行,其實亦無甚好處,再加上歐洲息口持續偏低,經濟增長又一直未見起息,想德銀再重展過往的雄風?看來不太容易

但至少德銀不會成為下一個雷曼,大家短期內還是可以放心的。

2 則留言:

  1. 多謝分析! 現時的金融情況看似穩定,但無限QE和持續超低息預期,才可能是慢慢孕一個更大資產泡沫的元兇!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基本上08年的金融海嘯亦是由資產泡沫引致,過多的信貸增長以及失當的風險監管令到樓市一度出現大幅增長,但之後卻又因為樓市出現逐步下跌而出現危機。而觀乎現時經濟環境下,信貸增速以及全球的低利率並很大機會令到資產價格再出現急速上升而引起另一個金融危機。
      不過大家都喜歡先享受現在,不理會將來,或者要令人有更長遠的看法始終仍是不容易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