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直樹教學】組合再平衡 (Re-balancing)

對於一個良好的長期投資計劃而言,最大的傷害莫過於極端的短期波動性。那種極端的波動性經常導致一般人招架不住,做出情緒化的非理性決定。就算專業的基金經理亦會有情緒化的時候,所以近年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工智能的發展,才有以人工智能代替基金經理的情況,此舉可以減低因情緒化而失去投資紀律的風險。

穩定地進攻
沒有人有能力預知金融市場的短期波動上落,因為這是無法預測,有說技術分析可以幫助預測,其實技術分析亦是源於統計學,是概率的問題,並不是真正能預測所有事情。而且,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有時會遠遠超乎所有人的預期,但這不代表一個資產表現遜於預期就應該放棄它,反而在檢視自己投資原因後購買更多這類資產。

在資產配置的角度裡,試圖根據短期市場預測,不斷把投資組合裡的某些資產轉換,絕對是不穩健的做法。儘管有時會成功,但不要真的以為你已經天下無敵、技藝高超,一個失手你一定會鑄成大錯,反之應該做的是長期持有包括各種資產的投資,必要時才調整配置到每一類資產的金額。

很多人的共同經驗是,見升就追、見跌又不願走,於是投資變成與自己感情的博鬥,要達到長線的投資目標,有時真需要薄情、甚至絕情一點!具體來說就是資產組合再平衡(Re-balancing)的觀念,這正是為了解決人性「追高殺低」的弱點,並彰顯投資紀律的一種投資策略。

資產配置不等於單純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與單純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兩者有一個最大的分別,就是投資組合的再平衡上。資產配置的策略是定期進行組合再平衡,讓投資組合回復原始資產配置目標,這樣才可以一直保持穩健的分散風險。實際的操作是賣出一部份超出目標比重的資產,買進更多低於目標比重的資產。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你的設定是股票與債券各佔50%比重,一段時間後如因為股票行情理想而比重變成股票佔有60%時,你就應該賣出部份資產買入債券,使投資組合回復當初的配置。另外如有新資金投入時亦可作再平衡的操作。記住這並不是重新開始,而是再平衝。

回歸均值
組合再平衡有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回歸均值」,主張大多數資產市場都有一種會回歸其歷史概況的傾向,當然這爭議性很大,但長期的角度而言,的確如此。簡單而言,無論資產短期的表現如何,資產的最終風險與回報均會回歸其本性。當然沒有人知道這情況什麼時候發生,因為市場經常過度悲觀或樂觀,大情大性。至於市場不理性到一個久久不出現回歸均值的情況也是有的,這是涉及到市場估值的一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討論完的話題。

總言而之,組合再平衡就是要你有紀律地操作,強行賣掉一小部份已漲的資產,並同時買進先前表現未如理想的資產,即是要你放棄羸家而投向輸家,相信這是一個不舒服的舉動,這投資往往就是愈不舒服的舉動愈能幫忙到你成功,違反直覺、理性行事,就可以進一步做到「高賣低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